|
本科生教育 |
||
序號 | 教師姓名 | 論文名稱 | 發(fā)表期刊 | 發(fā)表時間 |
1 | 安琦 | 機械設計課程中“疲勞設計”部分的教學方法探討 | 化工高等教育 | 2015-1-01 |
2 | 章蘭珠 | 德國大學機械工程專業(yè)課程體系介紹 | 第十四屆全國高等學校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(yè)教學與科研校際交流論文集 | 2015-8-01 |
3 | 王學生 | 過程裝備專業(yè)能量轉換與傳遞綜合實驗平臺建設與應用 | 第14屆全國過控專業(yè)教學與科研校級交流會 | 2015-1-01 |
4 | 夏春明 | MOOC視角下混合式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研究 | 未來與發(fā)展 | 2015-1-01 |
5 | 夏春明 | 本科教學基本狀態(tài)數(shù)據(jù)庫建設之路——以華東理工大學為例 | 中國高等教育評估 | 2015-1-01 |
6 | 夏春明 |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初探——以華理校園慕課平臺建設為例 | 化工高等教育 | 2015-1-01 |
7 | 夏春明 | 教學質量監(jiān)控與評估體系的內涵建設探究 | 黑龍江教育(高教研究與評估版) | 2015-1-01 |
8 | 張洪波 | 如何提高學生專業(yè)英語交流能力探討 | 第十四屆全國高校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(yè)教學與科研校際交流會(PECE2015), | 2015-1-01 |
9 | 陳琴珠 | 過程裝備噴霧反應器噴嘴實驗及選型軟件開發(fā) | 第十四屆全國過程裝備會議 | 2015-8-01 |
10 | 劉長虹 | Bootstrap抽樣方法在考試成績分析中的應用 | 紡織服裝教育 | 2015-6-01 |
11 | 劉長虹 | 非機動車闖紅燈數(shù)據(jù)的統(tǒng)計分析 |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學報 | 2015-1-01 |
12 | 劉長虹 | 考試數(shù)據(jù)分布特征量在學風建設中的應用 | 考試周刊 | 2015-6-01 |
13 | 馬新玲 | 提高成人教育機械專業(yè)學生畢業(yè)論文質量的研究與實踐 | 教育界 | 2015-1-01 |
14 | 惠虎 | 華東理工大學過控專業(yè)卓越工程師計劃的探索與實踐 | 第14屆過控專業(yè)校際交流會論文集 | 2015-8-01 |
15 | 馬新玲 | 提高本科課堂教學質量的措施與體會 | 教育界 | 2016 |
16 | 張亞麗 | 加強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幾點建議 | 化工高等教育 | 2016.2 |
17 | 馬新玲 | 課堂、實驗、競賽綜合能力教學的研究與實踐 | 教育界 | 2016 |
18 | 馬新玲 | 大學班導師的心得--做個“五心”班導師 | 教育界 | 2016 |
19 | 馬新玲 | 理論力學教學初探 | 教育界 | 2016 |
20 | 李彤 | 剛體平面運動的投影定理的解析法證明 | 高校力學課程教學系列報告會(2015昆明) | 2016 |
21 | 李彤 | 連續(xù)梁調整的快速解析 |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, | 2016 |
22 | 李彤 | 復雜載荷下變剛度超靜定梁快速解析求解 | 工程力學 | 2016 |
23 | 李彤 | 用諧波-能量平衡法求解單擺方程. | 動力與控制學報 | 2016 |
24 | 李彤 | Abaqus CAE在材料力學壓桿穩(wěn)定教學中的應用 | SIMULIA用戶年會論文 | 2016 |
25 | 安琦 | 工科研究生教育存在的若干問題與思考 | 華理教育評論 | 2016, 第3-4期,1-5 |
26 | 張凊漪 | 關于高校教務管理工作的創(chuàng)新思考 | 課程教育研究 | 2016.3 |
27 | 夏春明 | 華東理工大學工科人才培養(yǎng)質量現(xiàn)狀分析及思考 | 化工高等教育 | 2016.8.31 |
28 | 李彤 | 復雜載荷下多層剛架的快速解析求解 | 第25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 | 2016年 |
29 | 安琦 | 工科研究生教育存在的若干問題與思考 | 華理教育評論 | 2016年,第3-4期 |
30 | 劉長虹 | Abaqus/CAE在材料力學教學中的應用 | 2016 SIMULIA 中國區(qū)用戶大會 | 2016年10月上海 |
31 | 劉長虹 | 基于Abaqus/CFD的高架橋街道流場計算 | 2017 SIMULIA 中國區(qū)用戶大會 | 2016年10月上海 |
32 | 郭素娟 | 凝智慧于“表達”,傳知識于課堂 | 華理教育評論 | 2016年1-2期 |
33 | 劉長虹 | 基于元胞自動機模擬滬金高速道路車流中的應用 | 考試周刊 | 2016年62期 |
34 | 劉長虹 | 材料力學超靜定問題的ANSYS輔助教學法 | 考試周刊 | 2016年76期 |
35 | 安琦 | 引導青少年在創(chuàng)新實踐活動中發(fā)現(xiàn)問題 | 上海教育 | 2016年第13期 |
36 | 劉長虹 | 城市街道峽谷高架橋機動車污染物擴散的數(shù)值模擬 | 上海工程技術學報 | 2016年第30卷3期 |
37 | 劉長虹 | ANSYS在材料力學壓桿穩(wěn)定問題中的應用 | 考試周刊 | 2016年第77期 |
38 | 馬新玲 | 用智慧引導 用責任心擔當 用感情澆灌 | 華理教育評論,2017年1-2:7-11 | 2017 |
39 | 馬惠仙 | 回轉曲面的測地線求解方法 | 圖學學報 | 2017.4 |
40 | 劉晶 | 以創(chuàng)新設計促進工程制圖教學的探討 | 高教學刊 | 2017.8 |
41 | 郭慧 | 拓展工程制圖課程內涵,構建創(chuàng)新能力培養(yǎng)平臺 | 華理教育評論 | 2017年11月 |
42 | 安琦 | 大學工科專業(yè)本科生培養(yǎng)方案比較分析與建議 | 化工高等教育 | 2017年,第2期,36-40 |
43 | 馬新玲 | 用智慧引導、用責任心擔當、用感情澆灌 | 華理教育評論 | 2017 年第1-2 期(總第146-147 期) |
44 | 安琦 | 機械設計課程的長期教學改革與完善 | 華理教育評論 | 2017, 第3-4期,57-59 |
45 | 周邵萍 | 新工科愿景下工程教育的改革之路——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(yè)的發(fā)展歷程與改革設想 | 化工高等教育 | 2017,34(4):27-33 |
46 | 夏春明 | 新媒體環(huán)境下對高校同行評教的思考 | 廣東化工 | 2017,44(21):182-183 |
47 | 馬良 | 環(huán)境工程裝備課程中新型教學模式探究 | 教育界 | 2017.10.1 |
48 | 安琦 | 工科研究生教育存在的若干問題與思考 | 化工高等教育 | 2017年,第1期,24-28 |
49 | 安琦 | 大學工科專業(yè)本科生培養(yǎng)方案比較分析與建議 | 化工高等教育 | 2017年,第2期 |
50 | 安琦 | 機械工程專業(yè)概論課程的教學實踐與思考 | 化工高等教育 | 2017年,第3期, 75-81 |
51 | 安琦 | 工科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反思 | 教育科學文摘 | 2017年,第3期,67-68 |
52 | 安琦 | 機械設計課程緒論部分的教學實踐與思考 | 化工高等教育 | 2017年,第5期, 103-10 |
53 | 劉長虹 | 基于結構無損檢測出裂紋概率下的可靠性計算方法 | 制造技術與機床 | 2017年第一期 |
54 | 劉晶 | 美國紐約大學圖學課程對工程圖學教學改革的啟示 | 化工高等教育 | 2018年4月 |
55 | 馬惠仙 | 正投影法融合三維造型的研究 | 東華大學學報 | 2018年4月 |
56 | 劉晶 |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Drawing Course Based on Innovation Competition | Aussie-Sino Studies | 43374 |
57 | 安琦 | 機械設計課程的長期教學改革與完善 | 機械設計 | 2018年,第35卷,增刊 |
58 | 安琦 | 大學工科本科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及解決對策思考 | 化工高等教育研究 | 2018年,第3期 |
59 | 陳建鈞 | 《過程設備機械設計基礎》課程網絡平臺的建設 | 教育教學論壇 | 2019.4 |
60 | 陳建鈞 | 中英大學生聯(lián)合創(chuàng)新項目的新探索 | 教育信息化論壇 | 2018.10 |
61 | 安琦 | 大學工科專業(yè):課堂教學應該追求的六個層面 | 聯(lián)合時報 | 2019.7 |
62 | 安琦 | 塑造精神品格:愛國主義教育之根本 | 聯(lián)合時報 | 2019.6 |
63 | 安琦 | 從教學根本邏輯看本科教學改革 | 聯(lián)合時報 | 2019.5 |
64 | 安琦 | “知網”查重須辯證看待 | 聯(lián)合時報 | 2019.3 |
65 | 郭慧 | 工程制圖解題助學系統(tǒng)的研究2019年第七屆中國圖學大會會議論文 |
| 2019.8 |
66 | 劉晶 |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drawing course based on innovation competition | Aussie-Sino Studies | 2018.9 |
67 | 劉晶 | 典型立體表面展開圖的二次開發(fā) | 機械工程師 | 2019.4 |
68 | 劉晶 | 基于CT切片圖像的虛擬測量 | 無損測量 | 2019.2 |
69 | 馬惠仙 | 電子控制系統(tǒng)在汽車中的應用及其發(fā)展趨勢 | 自然科學 | 2019.4 |
70 | 周邵萍 | 大學課堂教學成功的標志和策略 | 化工高等教育 | 2019.10月 |
71 | 劉晶 | 工程制圖課程與三維CAD軟件并行開設的教學效果研究 | 化工高等教育 | 2020.8 |
72 | 姚興軍 | 用于指導拆裝類教學實驗的增強現(xiàn)實體驗開發(fā) |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| 2020.2 |
73 | 安琦 | 從畢業(yè)環(huán)節(jié)選題看大學本科工科專業(yè)教育理科化現(xiàn)象 | 化工高等教育 | 2020.2 |
74 | 安琦 | 機械設計課程中“帶傳動設計”部分的教學方法探討 | 化工高等教育 | 2020.4 |
75 | 安琦 | 高等教育的核心是愛和信任 | 聯(lián)合時報 | 2020.7 |
76 | 安琦 | 涵蓋六個層面的大學工科專業(yè)課堂教學方法 | 化工高等教育 | 2020.8 |
77 | 劉晶 | 工業(yè)CT圖像的缺陷檢測研究 | 機械設計與制造 | 2020.9 |
78 | 安琦 | 專業(yè)課教學中融入思德教育的方法思考 | 化工高等教育 | 2021.6 |
79 | 安琦 | 涵蓋六個層面的大學工科專業(yè)課堂教學方法 | 化工高等教育 | 2020.8 |
80 | 安琦 | 機械設計課程中“帶傳動設計”部分的教學方法探討 | 化工高等教育 | 2020.4 |
81 | 安琦 | 從畢業(yè)環(huán)節(jié)選題看大學本科工科專業(yè)教育理科化現(xiàn)象 | 化工高等教育 | 2020.2 |
82 | 馬新玲 | “互聯(lián)網+”背景下新工科多循環(huán)鑲嵌式“工”型人才的培養(yǎng)模式 | 力學與實踐 | 2021.7 |
83 | 馬新玲 | 以《力學設計與操作》課程為例,淺談力學創(chuàng)新實踐型教學 | 力學季刊 | 2021.6 |
84 | 馬新玲 | 基于科教融合、以賽促學的精益化人才培養(yǎng)探索與實踐 | 力學與實踐 | 2021.6 |
85 | 馬新玲 | 面向“新工科”的“一核兩翼、雙輪驅動”實踐教學模式構建——以華東理工大學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(yè)為例 | 力學與實踐 | 2021.4 |
86 | 周邵萍 | 新工科愿景下過程流體機械課程的教學實踐及思考 | 化工高等教育 | 2021.4 |
87 | 周邵萍 | 基于過程監(jiān)控和多平臺融合的線上教學模式實踐與思考 | 化工高等教育 | 2020.12 |
版權所有 © 2019 77779193永利(集團)有限公司
網站管理 地址:上海市梅隴路130號 郵編:200237 |